浸润性小叶癌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患病风险高?
时间:2024-04-30  浏览量:173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发布的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乳腺癌新发例数高达 230 万,比 2020 年的 226 万多了 4 万人[1-2]图片

 

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多样,常见的是「原位癌」和「浸润性癌」,而浸润性乳腺癌又包括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小管癌、筛状癌、黏液癌等。近三十年来,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升高,成为临床上关注的重点之一。

 

本期我们将为大家简单科普一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它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有什么区别?又该如何治疗呢?

 


 

 

 


什么是浸润性小叶癌?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简称ILC),起源于乳腺小叶,是第二大常见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亚型,占浸润性乳腺癌的5%~15%[3],仅次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简称IDC)。而在我国,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约占浸润性乳腺癌的3.2%[4]。

 

 

 


浸润性小叶癌,乳房会有哪些变化?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在早期可能不会引起任何体征和症状,随着其变大,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 乳头或乳房外观的变化,例如凹陷、乳房硬化、肿胀等;

 

◎ 乳腺组织增厚;

 

◎ 边界不清的肿块或硬块。

 

 


哪些人群患浸润性小叶癌的风险更高?

 

研究表明,具有激素替代治疗、饮酒、月经初潮早、首次活产年龄晚、超重、遗传性弥漫性胃癌或CDH1基因突变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具有更高罹患浸润性小叶癌的风险。

 

 

 

 

 


浸润性小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区别

 

◎ 发病年龄更晚: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诊断年龄较大,主要发生于50~60岁绝经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较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大1~3岁。

 

◎ 肿物更大: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肿瘤直径较大,常呈多中心及多灶性,双侧乳房受累比例及淋巴结转移率均较高。

 

◎ 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比例更高: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最常见的是Luminal型(占97.6%),其次为三阴型(占1.8%),而HER-2阳性占比最少(占0.6%)[5]。

 

◎ 易发生胃肠道和卵巢转移:乳腺浸润性小叶癌转移扩散的范围更广,除骨转移外,更易发生胃肠道和卵巢转移。

 

 

 


浸润性小叶癌怎么治疗?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治疗原则与浸润性导管癌基本一致,主要为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抗HER-2靶向治疗等,临床上需要具体根据肿瘤大小、分子分型、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是否出现远处转移,以及患者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来制定治疗方案,但需要注意的是:

1. 由于大部分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肿瘤体积较大,且肿瘤的多灶性和多中心性发生率较高,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接受乳房切除术的比例较高,保乳率较低。

 

2.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对新辅助化疗的敏感性较差,病理完全缓解(pCR)率较低,约为2%[5],且在降低肿瘤分期及切缘阳性率、提高保乳率等方面的临床获益不如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因此一般不建议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

 

至于术后需不需要行辅助化疗,建议患者可以做相关分子检测来评估辅助化疗的效益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治疗。

 

3. 由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通常是多灶性的,且原发肿瘤周围可能存在微小病灶,部分乳腺照射(PBI)及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PBI)的放疗范围相对不足,因此,不建议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进行PBI或APBI。

 

 

总的来说,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虽然都属于浸润性乳腺癌,目前针对二者的常规治疗也是遵循着相同的治疗原则,但二者在治疗获益上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治疗上我们需要酌情考虑组织学分型,对乳腺ILC患者实施更精准化、个体化治疗,从而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Bray F, 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2: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4 Apr 4.
[2] Sung H,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1 May;71(3):209-249.
[3] 邵志敏,沈镇宙,徐兵河. 乳腺肿瘤学(第三版).
[4] ZHUM Z,YUX F,HEX M,et al.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of the breast:a nationwide multicenter study in China[J]. J Cancer Res Ther,2015,11(Suppl 1):C89-94
[5] 樊紫瑜, 房煊, 张晟.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疗现状及展望 [J] .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30) : 3806-3813,3820

[6] 郭楚楚, 朱娟英.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浸润性小叶癌临床病理特点比较研究[J]. 临床医学进展, 2022, 12(11): 10840-10846.

[7] Van Baelen K,et al. Current and future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patients with invasive lobular breast cancer. Ann Oncol. 2022 Aug;33(8):769-785.

[8] Stecklein SR, Shen X, Mitchell MP. Post-Mastectomy Radiation Therapy for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A Comparative Utilization and Outcomes Study. Clin Breast Cancer. 2016 Aug;16(4):319-26.
声明:本文旨在为读者分享和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咨询医生。

 

 

 

END

 

 

 

工作人员

编辑丨林允夏子
审核丨罗思敏医生、尤秋婷医生
图源丨Pexels

 

标签来源:手术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广州苏逢锡专科门诊部有限公司 粤ICP备19094541号
扫码了解乳腺肿瘤最新资讯
×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