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医生专栏 | 化疗药物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时间:2022-08-06  浏览量:739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是最主要的临床并发症。

 


方医生专栏,知其所以然!

 

 

 

辅助化疗的作用机制即是通过杀灭局部区域淋巴结,以及远处脏器的亚临床隐匿性微小转移灶,从而减少疾病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达到提高患者生存率的目的。

 

 

然而,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的细胞,导致相应的毒性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就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甚至死亡风险直接相关,对化疗药物相对剂量强度以及患者预后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预防或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对提高抗肿瘤治疗整体疗效、降低死亡风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图片来源:linkedin.com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危害

 


中性粒细胞主要的功能是防止机体发生感染。它的半衰期为8-12小时,因此人体的骨髓必须不断产生中性粒细胞。

 

 

然而化疗药物的使用抑制了骨髓的造血功能,使中性粒细胞凋亡后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导致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

 

 

当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到1.0×10⁹/L 时,机体的抵抗力就会降低,容易发生感染。严重的感染可导致死亡、住院时间延长、抗生素的应用以及治疗费用的增加,另一方面又会造成化学药物的减量或化疗延迟,最终影响乳腺癌治疗的效果。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定义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2.0x10⁹/L,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谷值一般出现在化疗后7-14天。

 

因此,乳腺癌患者在化疗后『定期复查血常规』非常有必要。

 


1

及时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尽早治疗,预防感染。

 

2

血常规的异常程度可作为下一个化疗疗程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的依据。

 

 


图片来源:Pexels

 

 

 

 

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

 

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是指严重的中性粒细胞降低合并发热,其定义为:


● ANC<0.5x10⁹/L,或ALN<1×10⁹/L 且预计48小时内下降至<0.5×10⁹/L;


● 同时单次口腔温度测定≥38.3℃或≥38.0℃持续超过1小时。

 

 

FN患者发生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60%,发生菌血症>20%,在实体瘤中FN患者的致死率可达8.0%。


FN的发生风险与化疗方案显著相关,包括化疗药物的选择、联合或是序贯、剂量强度与剂量密度等。


根据化疗后FN的发生风险不同将化疗方案分为3类:


- 高危方案(FN发生率>20%)

- 中危方案(FN发生率为10%-20%)

- 低危方案(FN发生率<10%)

 

 

 

 

 


治疗措施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能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来增加粒细胞生成与成熟,是防治肿瘤放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药物。

 

我国常用G-CSF有两种,分别为短效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和长效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临床上俗称『升白针』。

 

 

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

预防性给予G-CSF(包括长效及短效升白针)以降低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以下情况应考虑G-CSF的一级预防:


接受FN高危化疗方案的患者推荐预防性使用 G-CSF;

接受FN中危化疗方案患者,如果伴有上述一个及以上患者风险因素,推荐一级预防;

 

 

 


接受FN低危化疗方案患者,不予常规预防性使用G-CSF。

 

 

 

 


     二级预防

第二周期和后续周期化疗前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价,如果既往化疗周期中在未预防性使用G-CSF的情况下发生过FN或剂量限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性事件(中性粒细胞计数最低值或治疗当日计数影响原化疗计划的剂量),下次化疗后应预防性使用G-CSF。

 

 

 

 

 


G-CSF预防性用法与用量

 

    rhG-CSF(短效升白针)

化疗后次日即开始使用,或最长至化疗后3-4天内开始每天使用,剂量为5µg/kg(按四舍五入原则计算至最接近的药瓶剂量),皮下或静脉注射,1次/天,持续用药,直至中性粒细胞计数从最低点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ANC回升至 2.0×10⁹/L 以上)。

    PEG-rhG-GSF(长效升白针)

化疗24h后使用,推荐与下一周期化疗间隔时间至少为12天,成人固定剂量为6mg,或按患者体重(100g/kg),皮下注射。


尚无足够数据支持周化疗方案后使用PEG-rhG-CSF,因此不推荐使用。使用长效G-CSF预防通常无需检测血常规。

 

 

 


图片来源:Pexels

 

 

 

 

G-CSF主要不良反应

 

1

骨痛

骨痛是使用G-CSF后最常见的副作用,约10%-30%的患者发生轻度至中度骨痛,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有效控制症状。

 

2

过敏反应

皮肤、呼吸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的过敏反应较为少见。

 

3

其他潜在毒性反应

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泡出血、镰状细胞病患者发生镰状细胞危象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J]. 中华肿瘤杂志,2017, 39(11) : 868-878.

[2]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 年版)[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9, 11(12) : 86-92.

[3]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guidelines. 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s[J]. 2021.

 

 

 

 

-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须得授权,侵权必究-

 

方医生|撰文

尤秋婷医生|审核

常钰滢|排版

标签来源:方医生专栏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广州苏逢锡专科门诊部有限公司 粤ICP备19094541号
扫码了解乳腺肿瘤最新资讯
×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