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乳癌病友来说,升白针并不陌生。
有时化疗结束后,很多肿瘤医生会建议患者使用升白针,也有很多病人会主动要求打升白针。
● 那么,升白针是什么?
● 为什么要打升白针?
● 哪些人需要使用升白针?
● 如何选择升白针?
● 使用升白针会有副作用吗?
● 使用升白针后如何监测血常规?
今天我们来揭秘关于升白针的那些事儿
升白针,顾名思义就是升高白细胞的针。其主要成分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刺激骨髓造血细胞产生白细胞,达到“升白”的目的。
为什么要使用升白针?
01、化疗对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
在弄清楚为什么要打升白针之前,我们先简单地了解,化疗如何影响骨髓造血功能。
化疗对于肿瘤细胞及人体正常细胞均有杀伤作用,越活跃的细胞被杀伤的可能性越大。肿瘤细胞就是一群增殖异常活跃的细胞,这也是化疗药物产生疗效的原因。
但是,人体正常细胞中也有一些增殖相对活跃的细胞,比如骨髓造血细胞、黏膜上皮细胞以及毛囊细胞等,也容易受到化疗药物的影响,因此化疗常见的副作用——骨髓抑制、脱发。
大多数化疗药物如烷化剂类、蒽环类等对骨髓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导致急性骨髓抑制和潜在骨髓损伤。白细胞中有60%-70%为中性粒细胞。
因为粒细胞平均生存时间最短,约6-8小时,因此骨髓抑制最先表现为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下降。化疗后白细胞下降最常见于化疗后第2周,2周后逐渐恢复。
02、中性粒细胞减少会产生哪些危害?
首先,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感染通常进展非常迅速,有时可能刚开始仅表现为发热、腹泻、腹痛等症状,几个小时便可以发展为肺炎、肠炎、心肌炎甚至脓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
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数据显示,发热是肿瘤急症的第一位,有公开数据显示,粒缺伴发热的致死率高达8%。
因此,如果出现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情况,一定要立即就医,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
单次口腔温度测定≥38.3℃或≥38.0℃持续超过 1 h,
且中性粒细胞的绝对计数<0.5×10^9/L或预计48h内下降至ANC<0.5×10^9/L。
其次,中性粒细胞的降低会打乱化疗计划,影响化疗效果。
一旦出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严重降低的情况,就不得不延迟化疗,等到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数恢复到正常才能化疗。
而这个等待期,短则数天,长则数周。病友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大大增加,但是这样的不规律化疗很可能影响治疗效果,导致事倍功半。
严重的中性粒细胞降低会导致“三高一低”的严重危害—— “升高治疗费用、升高感染率、升高死亡率、降低化疗效果”。
03、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程度的判断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化疗后最常见的血液学毒性。
25%~40%化疗初治患者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超过60%患者化疗延迟和减量的首要原因是中性粒细胞减少。超过60%的剂量调整的患者会再次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
根据NCI-CTCAE5.0标准,将中性粒细胞(ANC)减少分为4级(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
1级(轻度):
1.5×10^9/L≤ANC<2.0×10^9/L
2级(中度):
1.0×10^9/L≤ANC<1.5×10^9/L
3级(重度):
0.5×10^9/L≤ANC<1.0×10^9/L
4级(极重度):
ANC<0.5×10^9/L
如果中性粒细胞减少在1级之内,只是轻度降低,不用过于担心,可以服用一些升白药物,适当加强营养。
如果中性粒细胞减少在2级之上,就要考虑使用升白针!
哪些病人需要使用升白针呢?
是否所有化疗患者都需要使用升白针?
答案是否定的。
可以把打化疗类比为“在公路上开车”的安全问题,化疗方案的强度是“路况”,患者自身因素是“车况”,化疗期间发生粒缺伴发热的风险好比是在发生翻车事故的风险。
要想在化疗期间平稳不翻车,“路况”和“车况”都需要充分评估。
乳腺癌FN发生风险较高的化疗方案包括
● ddAC-T方案(剂量密集多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紫杉醇)
● TAC方案(多西他赛+多柔比星+环磷酰胺)
● TC方案(多西他赛+环磷酰胺)
● TCH方案(多西他赛+卡铂+曲妥珠单抗) 等
而患者高危发生FN的因素包括:年龄、近期手术和/或开放性创伤、接受全量化疗、既往接受过化疗或放疗、肿瘤侵犯骨髓、全身体能状况较差、营养状况差、合并其他疾病、慢性免疫抑制状态等。
因此,医生在化疗时会充分全面地评估“路况”和“车况”,降低发生翻车事故的风险,请一定要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
如何使用升白针?
在识别出了较差的“车况”与“路况”后,作为减少化疗期间“翻车”事故的“交通警察”——升白针可以派上用场了!
那么,如何使用升白针呢?
01、长效升白针
长效升白针一般作为预防性使用,在化疗后的24~48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每个化疗期间只需要注射1次,维持效果长达2周。
理论上来说,使用长效升白针后无需多次监测血常规。优点是作用时间长,维持效力好,省事方便高效。
但是长效升白针并未进入医保,患者需要自费。
02、 短效升白针
短效升白针作为救火队员,一般在在发生2级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时紧急使用,也可以称为“应急性升白针”。
短效升白针效果维持时间短,需要每天使用,每1~2天监测血常规,直到中性粒细胞数恢复至正常及以上。优点是价格相对便宜。
缺点是麻烦,至少需要连续使用3~5天甚至更久,且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
短效升白针也可作为预防性使用,但是需要连续使用数天,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常规,非常费时麻烦。
# 临床证据表明 #
预防性长效升白针疗效优于短效升白针。
因此,目前在临床上极少使用预防性短效升白针。
升白针的常见副作用及常规处理?
骨痛,约10%~30%的患者发生轻度至中度骨痛,是最常见不良反应。
以腰骶骨为主,一般持续2~3天,较长者不超过7天。总体来说症状较轻,不需要特别的处理。
在临床实际中,口服普通镇痛药(如塞来昔布、布洛芬等)通常可以有效控制症状。
升白针使用期间如何复查血常规?
理论上来说,在预防性使用长效升白针后,患者无需监测血常规。
但是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在一部分规律化疗的病友,尤其是经历了多次化疗的晚期肿瘤患者,即使在预防性使用长效升白针后,仍有可能出现中性粒细胞减低,甚至出现粒缺伴发热的情况。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大多数化疗后7~14天出现中性粒细胞低谷的特点,建议在化疗后第7、10、14、21天复查血常规。
参考文献
[1]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专家共识(2019版)
[2] 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中医药防治与评估专家共识[J].现代中医临床,2018,25(3):1-5.
[3] Wang L, Baser O, Kutikova L, et al. The impact of primary prophylaxis with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s on febrile neutropenia during chemotherap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Support Care Cancer, 2015, 23(11):3131-3140
[4] Bennett CL, Djulbegovic B, Norris LB, et al.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s for febrile neutropenia during cancer therapy[J]. N Engl J Med, 2013,368(12):1131-1139.
[5] Crawford J, Dale DC, Lyman GH. Chemotherapy-induced neutropenia:risks, consequences, and new directions for its management[J].Cancer, 2004, 100(2):228-237.
[6] Timmer- Bonte JN, de Boo TM, Smit HJ, et al. Prevention of chemotherapy-induced febrile neutropenia by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plusor minus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i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Dutch Randomized Phase III Study[J]. J Clin Oncol, 2005, 23(31):7974-7984.
[7] Crawford J, Ozer H, Stoller R, et al. Reduction by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of fever and neutropenia induced by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mall-cell lung cancer[J]. N Engl J Med, 1991, 325(3):164-170.
[8] 2010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Chin Pharm J,2013March,Vol.48No.5
[9] Kuderer et al. Cancer 2006;106:2258 – 66
[10] 李佩文, 等. 2005;5(11):40-42.
[11] Huang XJ,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26S (2005) S128-S132.
本期升白针科普,您有什么收获与感想?
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交流哦~
-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须得授权,侵权必究-
罗思敏医生|撰文
丁林潇潇医生 尤秋婷医生|审核
常钰滢|排版
千库网 Pexels|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