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骨针”是乳腺癌患者不会陌生的一个东西,尤其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在接受内分泌治疗或者骨转移维持治疗的时候,“护骨针”就像患者的守护神一样。
之前在病友之间,流传着一种要去香港才有得打的“进口护骨针”,价格更是高达5000+元一次。
其实这个针并不神秘,且听我娓娓道来。
骨健康的那些事儿
在我们之前的科普文中,我们介绍了乳腺癌的骨健康问题和护骨针双磷酸盐:
↑ 点击图片,查看《骨健康|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期间,要打“护骨针”吗?》
# 我们简短复习一下 #
乳腺癌患者在内分泌治疗过程中,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明显,非常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导致骨折等种种问题。
而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骨转移也是一个非常让人惶恐的问题,需要我们定期复查,防微杜渐。
预防骨质疏松和治疗骨转移,用到的都是同样的药——双磷酸盐。这种需要从静脉滴注的药,打完后不少病人出现了类似于重感冒一样的不适症状。骨质疏松的患者需要半年用一次,而骨转移的患者则每个月都需要输注。
靶向“护骨针”
地舒单抗(Denosumab)
2021年3月,国家医保局约谈了大批药物厂商协商药品定价与医保问题。
大家所熟知的白蛋白紫杉醇、氟维司群、脂质体紫杉醇等大量药物都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价或者准入医保的待遇,这对乳腺癌患者而言,确实大大减轻了经济负担。
其中,地舒单抗,作为首个特异性针对骨的靶向药,也从5000多元的价格调整到了1060元。
这个本来需要去香港打的“护骨针”已经可以便利地成为乳腺癌患者的又一“保驾”药。
地舒单抗在美国上市已经10年,已经有多个国内外的权威指南肯定其效果。
现在,我们门诊部也可以帮大家预约打针呦!
地舒单抗的作用机制
地舒单抗在预防骨质疏松和治疗骨转移的作用,在大的作用方向上与双磷酸盐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作用来阻止骨质流失,从而保护骨质,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而在更深层次的作用机制上,它又与双膦酸盐并不相同。
专业版作用机制解析
专业词汇太难看不懂
可以直接跳到下方
“简单比喻版作用机制解析”阅读哦
“单抗”一词的全称为单克隆抗体,其主体部分就是我们人体自由的免疫细胞分泌的抗体。通过技术手段把这个抗体复制生产,就变成了单克隆抗体。
在骨头的微环境中,存在一个RANKL通路。这个通路的作用就是调节骨微环境动态平衡的关键。
成骨细胞在合成骨的同时,释放出的RANKL信号会激活破骨细胞进行破骨行为,而骨转移的肿瘤细胞会加强破骨的过程,形成恶性循环。
▲RANKL的生理作用
地舒单抗则是通过特异性结合RANKL信号分子,使得破骨细胞得不到激活信号,从而降低破骨细胞的作用,达到保护骨的目的。
并且地舒单抗抗体具有非常强的特异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靶向性”,其作用的目标非常单一,可以很好地作用到目标上去,减少对其他正常组织机能的影响。
▲地舒单抗的作用机制
简单比喻版作用机制解析
我们的身体会不断吸收和重建骨骼,这有助于我们保持骨骼强壮。吸收骨骼的细胞叫做破骨细胞,地舒单抗可以阻止破骨细胞的过度工作,减缓骨骼吸收,从而保护骨头。
地舒单抗的用法和疗效
地舒单抗的常规剂量是120mg每次,使用方法跟内分泌治疗患者使用的“肚皮针”相似,都是皮下注射。
上臂、腹部、大腿都可以打针,几分钟就可以搞定。
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的患者推荐6个月一次,骨转移的患者推荐4周一次。
《2020ESMO癌症患者骨健康临床实践指南》指出,通过长期用药,可以有效提高骨质密度,预防骨折、骨转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控制骨转移的疾病进程。
并且,已有多项研究证实:地舒单抗可显著延长首次骨相关事件(SREs,包括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骨骼手术和骨骼放射性治疗等)的出现时间,降低其再发的几率。
地舒单抗代谢的方式不经过肝肾,对肝肾功能的压力非常小,安全性上也有很好的保证。
同时,得益于其“靶向性”的作用机制,其副作用也相对轻很多,出现副作用的时间也向后延长,可以很好地在治疗的同时,保证生活质量。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基于类似的作用原理,地舒单抗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与双磷酸盐症状相似。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
(发生率>10%)
# 关节痛
# 头晕恶心
# 腰背疼痛等
最严重的不良反应:
# 下颌骨坏死
# 骨髓炎
# 呼吸困难
由于其与双磷酸盐的协同作用,在使用地舒单抗的时候,不能同时使用双磷酸盐类的药物,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建议开始用药前先做一次口腔检查,治疗期间避免侵入性的口腔操作!
用药期间要注意补钙,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从而让药物的作用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目前,并没有确切的数据表明其对孕妇、胎儿、及哺乳期有影响,但建议谨慎使用。
任重道远的“持久战”
与乳腺癌的战斗是旷日持久的,在这场漫长的拉锯战中,关注、保护骨健康,无疑是保证生活质量的重中之重。
目前,地舒单抗已经可以在广州各大药房买到,需要的病友们,可以携带医生处方到药房购买。苏逢锡专科门诊部的医护人员们,会帮助大家完成注射。
参考文献:
[1] Thomas, David M. Current Opinion in Oncology, 2012, 24(4):397-403.
苏逢锡诊所/专科门诊部,
将与大家携手共进,在这场持久战中,
一起奋战到底,直至胜利!
包浩世医生|撰文
陈怡医生 尤秋婷医生|审核
常钰滢|排版
千库网 苏逢锡专科门诊部|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