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激素受体阳性(HR+)的乳腺癌患者,在内分泌治疗期间,会出现一些与骨骼相关的症状反应,如骨头痛、腰腿没劲儿、晨起四肢僵硬等。
这难道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吗?还是说自己本身就缺钙、骨质疏松?打一剂传说中的“护骨针”,是否就能奏效呢?
本期,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与骨健康的相关知识。
四成乳腺癌患者
治疗期间会发生骨质疏松
提起骨质疏松,人们往往联想到那些弯腰驼背的老人家。而作为一种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的骨骼疾病,这个病的确高发于中老年人。
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
为何年纪越大,越容易骨质疏松呢?
原来,人体的骨骼里有同时存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两者相互作用、动态平衡,共同维护着骨量的正常。
30岁前,成骨细胞的势力占上风,能不断地把体内的钙元素建造成骨骼组织,尤其青春发育期,是人体骨量增长最快的时期。
30岁左右,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势均力敌,此时由于前期的积累,人体骨量达到峰值。
30岁后,破骨细胞后来居上,体内的旧骨区域被不断吸收,而成骨细胞建造新生骨的速度却跟不上,于是骨量开始下滑、骨质大不如前,严重时就形成了骨质疏松。
那为什么说“女性尤为突出”呢?
原因就在于,女性绝经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呈现断崖式下跌,这一方面助长了破骨细胞的嚣张气焰,使得骨丢失进一步加速;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骨骼对力学刺激的敏感性,使得骨骼呈现类似于废用性骨丢失的病理变化。
对女性而言,绝经时间越早,雌激素缺乏越严重,骨丢失的量就越多,也越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再来看,我国女性乳腺癌患者群体,在治疗期间发生的骨质疏松的概率,竟然高达四成!
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5-55岁,这一年龄段正是广大女同胞的绝经期。年龄的增长+绝经期所带来的雌激素水平下降,这两大因素本就增加了骨质疏松的风险;而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女性乳腺癌患者,还要接受内分泌治疗,如此一来,罹患骨质疏松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
要知道,所谓的内分泌治疗,正是通过药物或手术等方式,来阻断雌激素的来源或雌激素的信号传导,以降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改变癌细胞生长的内分泌环境,减少癌细胞生长所需的“营养”来源,从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就内分泌治疗而言,无论绝经前,采用卵巢去势联合他莫昔芬治疗,或卵巢去势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治疗;还是绝经后,行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都会降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导致骨丢失的加剧。
此外,一部分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会因为化疗而引发卵巢功能衰竭,继而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加速骨丢失,加大骨质疏松的风险。
测量骨密度
揪出“静悄悄的流行病”
基于骨质疏松在乳腺癌患者治疗期间的发病率如此之高,许多病友姐妹们关心,能否第一时间有所觉察,并采取相关措施,防患于未然呢?
遗憾的是,骨质疏松在起初发病时,通常并没有很明显的症状表现,正因为这样,它又被称为“寂静的疾病”或“静悄悄的流行病”。
只有持续一段时间,随着病情不断进展,患者才会逐渐出现骨痛、脊柱变形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后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抗肿瘤治疗既会引起骨丢失;反过来,骨丢失又与乳腺癌骨转移的潜在机制密切相关。
所以,当出现开篇所说的骨头痛、腰腿没劲儿、晨起四肢僵硬等症状时,务必加以警觉——一方面,这些症状有可能与缺钙、骨质疏松有关;但另一方面,它们也可能属于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受到患者的免疫功能、疼痛阈值、情绪状态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
此时,单凭症状表现,我们难以下结论,必须借助基本检查项目,如骨密度测定,才能将这一“静悄悄的流行病”给揪出来。
所谓的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体积密度)或者是单位面积(面积密度)所含的骨量。
而骨密度测定,则是通过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或超声波,对骨密度加以测量。
目前,DXA骨密度测量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也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
DXA的主要测量部位是人体中轴骨(包括腰椎和股骨近端),测量过程中,受检者只需躺在检查仪器上,安静地度过大约20分钟,身体不会产生任何不适。
DXA骨密度测量准确度高,测量结果所显示的骨密度与受检者真实骨密度之间的差异还不到1%;安全性强,采用特殊的X线对骨头进行“拍照”,辐射剂量仅为一次普通胸片的1/10,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操作方便,在国内多数地区的三甲医院都有开展,检查费用大概在200元左右。
要不要打护骨针,关键看T值
建议广大乳腺癌患者,在准备接受内分泌治疗或化疗前,先进行一次DXA骨密度测量。如果治疗之初没有测量,也建议随时补上。此后,每间隔1-2年,仍应监测骨密度。
DXA骨密度测量的结果,通常包括T值(T score)和Z值(Z score)。
T值=(实测值-同种族同性别健康青年人峰值骨密度)/同种族同性别健康青年人峰值骨密度的标准差。
Z值=(骨密度测定值-同种族同性别同龄人骨密度均值)/同种族同性别同龄人骨密度标准差。
对于广大乳腺癌患者,如果尚未绝经,则主要关注Z值。
● Z值≤-2.0
表示骨密度“低于同年龄段预期范围”或低骨量,可考虑使用双磷酸盐,并给予钙和维生素D治疗。
如果已经绝经(无论是自然绝经,还是药物或手术绝经),则主要关注T值。
● T值﹥-1
表示骨密度正常,无需特殊干预;
● T值介于-1和-2.5之间
表示骨量减少,可考虑使用双磷酸盐,并给予钙和维生素D治疗;
● T值﹤-2.5
表示存在骨质疏松,应开始使用双磷酸盐。
有的病友姐妹可能会问:
双磷酸盐是啥?
事实上,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护骨针”!
最常见的,是以唑来膦酸盐(如择泰等)、伊班膦酸(如邦罗力等)为代表的第三代双磷酸盐。由于常规静脉滴注,即可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从而对骨健康起到保护作用,所以它又被患者们亲切地唤做“护骨针”。
护骨针的注射频率通常是每半年一次,根据患者骨量减少的程度及骨质疏松的严重度,可在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之下,加大注射频次,如每月一次或每3个月一次。
注意
鉴于有文献报道少数患者在长期使用双磷酸盐后,有发生下颌骨坏死的风险,所以在打护骨针前,要进行口腔检查,并注意每天的口腔清洁,此间尽量避免包括拔牙在内的口腔手术。
此外,打完护骨针3天内,常容易出现发热、肌肉痛、流感样症状、关节痛、头痛等症状。如果不耐受,可买一点“感冒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芬必得,以减轻症状;如果耐受的话,挺一挺就过去了,不必太在意。
针对乳腺癌患者的骨健康,如何补钙也是大家经常咨询的话题。对此,我们将放在下期来介绍,敬请关注!
若您有任何护骨心得或疑问
欢迎先在留言区与我们交流~
-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须得授权,侵权必究-
康倩|撰文
朱李玲医生 丁林潇潇医生|审核
刘乔宁|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