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周刊》专访 | 苏逢锡诊所团队:打造中国乳腺「梅奥诊所」

发布时间:2019-09-22

2019年5月12日上午,广州。恰逢母亲节和护士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一家特别的诊所迎来了自己的试营业开业典礼。

这家诊所有别于一般的民营医院,也和一般的公立医院不同。它原则上服务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原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中山二院)的乳腺科,是乳腺科的延伸和补充。尽管刚刚创立,这家诊所的愿景实在不小,它未来要打造成中国乳腺“梅奥诊所”。

这家诊所正是苏逢锡诊所。这篇文字,带你认识诊所创始人苏逢锡教授以及一班致力于乳腺癌患者术后治疗的“年轻血液”,通过他们的诉说,了解这群人“打造中国乳腺‘梅奥诊所’”背后的故事。

苏逢锡:让生命再次绽放美丽

门诊室里,一个20多岁的年轻女孩看着自己手里的化验单,开始滚下泪珠,渐渐化为啜泣,不愿再听医生的安慰,转身离开。验单上清楚地写着:左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而这只是中国乳腺癌患者的一个缩影。一些患者因发现时已是中晚期而失去了生命,一些早期患者要承受失去乳房所带来的痛不欲生的生活。

作为一名乳腺癌专家,苏逢锡教授几十年来兢兢业业,致力于乳腺癌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因为他始终坚信,生命本美丽,医者的使命就是驱走病魔带来的阴霾,让生命再次绽放美丽。

●命运弄人,往事不如烟

和经历过那个动荡岁月的人们一样,早年间的苏逢锡时常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在卫校毕业后,先是回到郊区做了8个月的“赤脚医生“,而后被分配到江门市人民医院做了4年手术室护士。回忆到这里,苏逢锡不禁也打趣说,自己可能真的是新中国第一批男护士。

这4年,苏逢锡不满足于院里的护士工作,更积极参与江门市卫生局团委工作,为接下来苏逢锡命运发生巨大转变埋下伏笔。因为各方面工作非常优秀,1975年,苏逢锡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被推荐至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深造。由于深感知识的欠缺,所以在进入大学后,苏逢锡总是学习最刻苦的那一个。学专业,背英语,几乎每个晚上,路灯下总有一个茕茕孑立的身影映“灯”苦读。

1978年,临近苏逢锡毕业时,彼时的中山医学院对“工农兵学员”毕业生态度是“尽量不留人”,而苏逢锡一心想留在临床,做一名外科医生。虽然学校一再表示,“文革”后,临床已经不要“工农兵学员”,但苏逢锡还是一如既往地想从事临床工作。他回忆说:“一直坚持到毕业分配前一天晚上。凌晨5点,我实在睡不着,就去敲年级主任的门。”而当他得知被分配到二院外科时,“我高兴得跳起来,把门都撞了。从不可能到可能,这真的是一个奇迹!”

说到这里,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插曲。早在进入中山医学院深造前,苏逢锡有机会担任江门市人民医院副院长一职,而三年之后的毕业之际,江门市人民医院的院领导主动要求苏逢锡回院工作,来学校联系。只是苏逢锡留校的意愿更为强烈,所以就没有回到江门。不懈坚持和努力下,他最终成功留校。

故事写到这里,所有人包括苏逢锡都觉得,未来的职业生涯会是一帆风顺。然而,这恰恰是苏逢锡职业生涯不幸的开始。

因为带着“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苏逢锡总是受到旁人不屑的目光。刚进科室没多久,他就被分配到门诊去“打基础”,其后就在门诊与急诊之间不停换岗。可以说,在工作的前几年,苏逢锡在门急诊换岗中度过。

这几年中,学校曾试图通过一次考试,解决“工农兵学员”的学历问题,同时也决定他们的命运前途。一考定生死,不合格就离开,考试合格则可以认定为本科学历,也可以进一步考研。用一次考试,决定“工农兵学员”的未来,这让已经在临床工作几年的苏逢锡觉得十分不公平。

“工农兵学员”的身份给了苏逢锡一个美好的开始,又给他的成长之路铺上漫漫荆棘。在命运的捉弄中,苏逢锡在门急诊断断续续干了8年,直至1988年,苏逢锡还只是一名住院医生。

●一个科室的荆棘之旅

在门诊的那些岁月里,苏逢锡并没有因时代的不公而选择蹉跎,不思进取。在门诊,苏逢锡发现,肝胆胃肠患者都有人管,唯独乳腺癌患者没人管。这时候,建立乳腺专科的想法悄悄在苏逢锡心中萌了芽。

1988年,已经工作了10年的苏逢锡终于得到了上级“召唤”,重新回到病房。在回到病房做了3个月的住院总医师后,“科里让我填一张表,说是提助教。”苏逢锡回忆。但事实上,苏逢锡已经工作了10年。此时提助教俨然就是一个笑话。不过,原本直言不讳的苏逢锡,在经过多年的碰壁之后,已经变得沉稳。“我什么也没说,默默地填了那个表。”几天后,消息传来了,“是主治,不是助教。”原来住院总的三个月,苏逢锡工作积极努力,总是受到表扬,打消了 “工农兵学员”不好的印象,在学术委员会上,“破格”将他提为主治。

到此,苏逢锡最苦难的日子总算结束了。

1990年,苏逢锡终于有了自己的专科——乳腺专科。和其他专科不一样的是,乳腺专科没有病房,只有门诊,人员有且只有他一个人。到1998年,乳腺专科终于有了自己的病房,仅有4张床位,而且是和肝胆病房混在一起。

“别说4张,即使是1张,我也很高兴。”就这样,苏逢锡建立了乳腺专科的雏形。“我那时候每天都保持20多个患者,仅有4张床,怎么办?”当时,苏逢锡查房成为医院一大“景观”。由于床少患者多,他只能从别的科室借床位。“内科、外科、ICU,全部都有我的患者。几乎每层楼都有我的病房。”每次查房,苏逢锡都要跑上跑下,生怕有漏查。

就这样,苏逢锡的乳腺专科,从没有床位到4张床位……在而后专科建设路上,虽然仍时有困难,但苏逢锡总能找到办法解决困难。

2018年,乳腺科成立20周年,回首间苏逢锡感叹,作为国内首批乳腺科之一,这已经不只是一个科室,它更是中国乳腺专科发展的缩影。乳腺专科已建立,接下来面对将是发展的难题。

勇立专业发展和专科发展的潮头,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牢记带领科室发展壮大的使命,不断创新,开拓进取,成为传奇故事的缔造者。这是苏逢锡为科室发展所做的注解。

创新是苏逢锡专科建设中的最重要的关键词。如何从传统的“开刀是外科,用药是内科,小儿是儿科”中独辟蹊径发展专科?国内很多医院都曾尝试过成立医学部,比如心血管医学部,肺部肿瘤医学部……中山二院也曾尝试过,但机械地将内外科合并起来,效果并不好。

偶然间,苏逢锡得到一位国外教授对专科研究的指点。研究称,专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屋檐下松散的结构,另一种是一个树根上实体的结构。前者犹如国内目前很常见的MDT,而后者则鲜有实践。

“我要做实体的。”苏逢锡就这样确立了专科建设的理念,但是没有模板参考怎么办?

苏逢锡带着如何践行理念的思考多次出国考察。苏逢锡明白,要将乳腺相关学科直接吸收纳入到乳腺专科中,涉及部门太多,很难速成。因此,苏逢锡采取曲线发展的方式——先自己培养相关医生,而后再谈学科建设。在这样的行动方针指引下,乳腺影像科、内科、整形科在2007~2010年相继成立。经过多年的沉淀,终于在2010年,已经拥有多个学科的乳腺专科被认定为乳腺肿瘤医学部。

●鲜花终有芬芳满园时

接下来的发展则相对顺利。截至目前,中山二院乳腺肿瘤医学部已经拥有乳腺外科、内科2个A级学科,乳腺整形科、放疗科、诊断科等3个B级学科。此外,还有乳腺病理、心理、随访等多个岗位人才,为今后学科发展做储备。

“和国内其他医学中心不同的是,别人的医学中心是多个学科机械合并,而我们的医学部的学科都是自己培养,分化而成。所以各个学科联系更紧密,工作效率更高。”说到这里,苏逢锡一脸自豪。如今的中山二院乳腺肿瘤医学部架构充分展示了苏逢锡当初“以器官分专科”的“形成一个实体”的专科理念。这样的特色将“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站式服务”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山二院乳腺肿瘤医学部的成功,不仅因为苏逢锡的创新性实践,更因为总是他的“爱才”,并能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各尽其能。有时会有人提醒苏逢锡引进过于杰出的人才会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胁,而苏逢锡却觉得这样的想法很莫名其妙,“我们都有着一致的目标,一心想把乳腺专科做好做强大,威胁之说从何而来?我能够给他们提供发展空间,也需要他们这样的力量一起奋斗把科室发展壮大。而且,我的工作始终也是要交棒的,前辈传承下来的技术理念烂在我一个人手上有什么好,交给他们当然是最好的选择。”苏逢锡是那样自然地流露出他爱才惜才的真诚。正是这样,现今的中山二院乳腺肿瘤医学部呈现出人才济济和谐共处、一股劲儿向前冲的良好发展势头。

曾经充满荆棘的乳腺专科之路,在苏逢锡的不懈努力下,现在终于“鲜花芬芳满园”:截至2017年,中山二院乳腺肿瘤医学部现有121张床位,每年乳腺专科门诊就诊数达5万多人次,并且以每年15%的幅度快速增长。在技术方面,苏逢锡教授坚持对早期乳腺癌进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多项治疗水平已在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水平:乳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90%,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率达57%,并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的保乳手术,近年来引进Oncoplastic保乳手术技术,提升了乳腺癌保乳术后的美观性;而以保留腋窝为目标的乳腺癌哨兵淋巴结活检的手术近700例/年。保腋窝率42%。在乳腺癌个性化治疗方面苏逢锡也有独到的理解,他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乳腺癌的术前化疗,提高了乳腺癌的可手术率和可保乳率;坚持足量、按时和严格指征的乳腺癌术前及术后辅助化疗。

此外,苏逢锡在国内率先提出乳腺癌全程管理的概念,并设立了乳腺癌疾病管理师的岗位,全程管理乳腺癌患者,目前也取得了初步成功。

●新的方向、新的跑道

去过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外科病房的人都会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病房氛围,在这里所感觉到的患者和苏逢锡那种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关心是在别的病房里体会不到的。

在这里,未能留住乳房的乳腺癌患者因保住了生命而深感庆幸,而大部分状况较好的患者接受过治疗后都保留住了乳房,一扫过去乳腺癌患者术后由于生活质量的下降带来的心理上的忧郁与阴霾。

苏逢锡的博士生都说,他最大的特点是他对患者的个性化治疗。不管平时有多忙,每一个人做手术前苏逢锡都要亲自去和患者谈话,而不是像有的医生那样派学生去进行象征性的术前谈话。谈话时苏逢锡会仔细地询问患者的家庭情况、经济能力、身体状况,结合他们的个人意愿选择他们经济上和心理上都能够接受的治疗方式,而不是搞“一揽子工程”和专家权威论。这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2017年开始,苏逢锡从科室主要领导岗位上逐渐退下来。对于自己过去近40年的医学人生,苏逢锡说:“我几乎给自己满分,因为我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付出努力的结果,特别是遇到很多不可想象的事情的时候,我更要努力一步一步走出来。但之所以是几乎满分,是因为还心存遗憾。”

细说起遗憾,苏逢锡解释说,其中一个是以前年轻的时候总是低估了自己,“其实一个人的潜力和所能够做的真的很多,正如那句话所说的,只要敢想,没有什么事做不到。”而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乳腺肿瘤医学部继续发展壮大,将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做到系统化,立志建成国内乳腺癌治疗领域最大的中心,为广大的乳腺癌患者送去福音。不过故事未完,现在的他有了新的方向、新的跑道。

对话苏逢锡:开诊所也是我的梦


医师周刊:您已经步入花甲之年,为何仍然想着再次创业,为何选择了诊所这一形式?

苏逢锡教授:20年前,我说我的梦想是建成现在的乳腺科。当时国内很多专家说我做梦,但现在这个梦想也实现了,不是吗?其实建诊所也是我的一个梦。

建科之后有了很多出国考察的机会,每次出国我都会带着一个目的,去看看专科诊所怎么建,把国外做得好的地方学到并带回来。为什么要开诊所,我的答案是要完成我未完成的事业。我做了科室主任20多年,一定有一些遗憾,我的一个遗憾是国内的乳腺癌患者目前还无法得到全程的治疗和照顾。

现在乳腺癌的治疗,我们称之主流治疗,其中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既然有主流治疗,就一定有补充治疗。目前主流治疗在国内已经做得很好,补充治疗却鲜有重视。什么是补充治疗?患者在经历主流治疗后,会出现很多并发症,或在身体或在心理。同时她们在恢复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但往往在她们离开医院后就没有机会得到帮助。

举个例子,我们调查乳腺癌患者,她们治疗后最关心什么?是营养问题。在以前医生都会告诉患者吃什么都可以,没有很好的建议。事实证明,合理的饮食和营养补充不但让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更可以提高她们的生存机会。有国外研究提出,乳腺癌患者在康复期每晚禁食时间大于13个小时,复发风险会更低,这说明空腹时间长很重要。问题出在,谁该给患者指导呢?这就是补充治疗所关注的问题。

我们医生在医疗一线“冲锋陷阵”,忙得不可开交,做到的也只是主流治疗,补充治疗依然被忽视。受制于各种因素,在医院补上补充治疗的“短板”不是易事,所以我想用一个平台来专门做乳腺癌患者的补充治疗,实现主流治疗的延伸。正好遇上了国家鼓励社会办医的浪潮,加上对执业医生限制的相对松动,我的诊所梦才得以实现。

医师周刊:您在开业典礼上提到,诊所的愿景是未来能够将诊所做成中国的乳腺梅奥诊所。在您看来,这一愿景实现需要什么路径?

苏逢锡教授:总的路径其实就像建立乳腺科一样,我有个大的目标,努力朝着那个目标一直走就行。我经常对学生说,这个方向一定不要改,有时候可以转弯,经过很多曲折,但不能掉头。这个方向很朴实,就是紧抓“医、教、研”。虽然诊所开业时间很短,我经常告诉大家要不忘初心。梅奥诊所之所以能成为梅奥诊所,就是因为它没有把盈利放在第一位,而是做到高标准,我们也要做到这样。

教学方面,未来诊所尝试培养乳腺专科医生,通过例如微课堂等形式做教学,当然背靠二院乳腺科也很重要,毕竟科室经过20年,已有充足的经验。临床方面,诊所将主攻乳腺癌患者的补充治疗,特别是狭义的康复这部分。二院乳腺科做不了、不容易做的业务,我们都能做好,让诊所真正成为二院乳腺科的延伸。

未来我希望诊所可以找到合适的方式,能保证越做越大。理想的实现不容易,一定是曲折的,但我们有信心。

医师周刊: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团队运作的模式,医生执业时间如何分配,医生的劳动价值又是如何体现?

苏逢锡教授:说到这里要提一个小插曲。诊所刚刚成立,医院联系我们,表明想托管我们诊所。我对医院领导提到可以搞专科联盟,那样更符合国家政策,这两个月正在谈细节。医院不少领导有这个想法,他们会认为我是拿着医院的资源在外面开诊所,他们不知道,我只是在业余时间,在我的周六周日才在这个诊所执业。

诊所实行预约制,可以实现提前三个月预约,这一点不同于医院,为的是更好的医疗质量。每个预约的患者我们都保证诊疗时间至少半个小时,让患者拥有更好的就诊体验。

目前诊所有两位全职医生。一位是主治医生,曾经在乳腺科工作过,辞职前做了很多尝试,兜兜转转。在知道我在筹备诊所时,她主动提出加入诊所。另一位是乳腺科刚毕业的研究生,没参加分配就加入诊所工作,非常感谢她们的支持。

除此之外,还有20多个医生,都是我的博士生,他们也是利用业余时间在诊所执业。因为诊所开业不久,我们也在慢慢摸索如何排班,很多细节我们也在和医院谈,医院乳腺科和诊所如何配合,怎样分工,这些都是未来需要解决的。诊所试运营以来每周给二院乳腺科带来了3~5位需手术的乳腺癌患者,诊所的开张也会带来乳腺科手术量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希望这条路能够越走越好。

在诊所,收入怎么分配是很有趣的问题。我和全职医生谈的时候,让她们自己定工资,定多少给多少,可以定原来在医院工作时的工资。全职医生都主动要求不用那么多,她们希望半年内固定在比医院低的薪资水平,半年后才和绩效挂钩,就是说多劳多得。所以这半年,大家希望能够把诊所的流量做出来,也觉得诊所会比我们想象的发展得更好。

医师周刊:诊所会设置盈利期吗?如何设置会是多长时间后?未来是否有融资计划?

苏逢锡教授:筹备诊所前,我们上了医疗机构,特别是诊所的运营课程。通常三年左右能够盈利,就目前的情况,我们预计会提前盈利。

现在我们摸索我们的核心产品,希望能做到差异化,能够吸引患者,或者是医院。关于融资,很多人和我谈过,包括资本集团。我都是回答目前不考虑,但不排除未来考虑融资的可能性。

在我理念中,是尽量不融资,如果有一天真的需要,我也适应新的变化,不会这么死板。即使融资,我也有个原则,就是技术团队一定要掌握主控权,不能因为融资而将做好医疗的初心瓦解,变得利益至上。如果我们没有主控权,宁愿不融资,这是非常重要的。

TA们说

医师周刊:请谈谈,加入苏逢锡诊所的契机与感受。

陈怡:加入诊所可能跟我的自身经历有关系。因为我从小就算是“学霸”,但凡考试都是拿第一名的那种,从小学很顺利就到大学,毕业之后就留在中山二院的乳腺科。一路回首,感觉好像自己就在一个安全的“框”里面,从来没有离开过,有时我问自己,如果不做医生,我可以做什么?

于是2017年,我就尝试在一些私立医疗机构兼职,想着走出体制,看看还有什么自己可以做的。很快,我又发现自己除了会做医生之外,什么都不会做。相继在体检机构、私立医院工作后,有了自己的感悟,我还是要在一个专业上深耕。去年,在知道苏教授在准备做诊所后,我立刻就给他打电话,问苏教授是不是需要全职的医生。

苏教授也觉得很惊讶。我告诉他自己并不想兼职,就是要做全职。他让我考虑清楚,因为我不是第一次想跳出来了,所以诊所开业之后,我就在原单位辞职加入诊所。

医师周刊:在诊所工作与在公立医院工作,感触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陈怡: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不同的,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以前在公立医院里,我是外科医生。工作里,我就是“流水线”上的一环,我就负责这一块,我只关心我的这一块,保证这一块不要出医疗差错。患者出院了之后,很多事情就和我没有关系了,这样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可能只在那段时期会紧密一些。

现在到了诊所,我作为医生要把服务患者的整个流程贯穿起来,所有细节医生都要了解一遍。这样,我和患者交流的内容会比以前更宽更深。

另外,上下级之间的工作关系不一样了。以前在医院里面见到科主任都是绕路的,为什么?因为在公立医院工作太饱和了,大家其实事情都很多,就怕主任看到了,会给你加一个任务,要额外付出时间去做事情。现在在诊所,苏教授给我们非常大的自主权。他自己对我们说,诊所相当于你们自己家的一盘“生意”,觉得怎么样能把家里这个“生意”做好就大胆去做。这在公立医院是不可能做到的。

最后一点,就是我们与医技科室,例如检验科、病理科、影像科这些科室的人员的关系也有不同。以前在公立医院,为了提高周转率,要缩短住院时间,很多时候要去和这些科室的同事搞好关系。现在不用,我们的检验等业务都是外包给第三方,他们处理得非常快,有什么问题和要求,他们也能解决与满足。所以这为我们的运营带来了便利,患者也觉得很便捷。

医师周刊:对诊所的未来,您有怎样的憧憬?

陈怡:首先,我们属于盈利性医疗机构,憧憬就是要盈利,让医生的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说到这里,其实在公立医院很多医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医院给你出了工资,大家觉得大概自己就值这个钱。因为上过一些医疗机构的运营课程,我才发现其实完全不该是这样。在私立医院里,尤其是一些外国医生,他特别了解自己的价值在哪里,他会知道一天能诊疗多少个患者,能给机构带来多少收益,很清楚自己的价值,而国内的医生也包括之前的我,都不知道自己价值在哪里。所以希望我们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后,能让医生的收入跟自身价值能够相匹配。

第二,就是希望诊所能够培养自己专科专业的医护人员,或运营人员。

第三,因为我们诊所相当于是一个试点,一个私立医疗的试点,我们也希望能够把我们的经营模式很好地总结下来,未来能够复制下去,无论是自己的复制,还是给别人借鉴都好。


医师周刊:请谈谈,加入苏逢锡诊所的契机与感受。

尤秋婷:可以说我是诊所里最小也是最“老”的员工。去年6月底,我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外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我想过去私立医疗机构或者非医疗行业,因为那时我对公立医院的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医患关系和医生个人价值得不到体现都是感到比较悲观的。刚好那时苏教授在筹划属于自己团队的私立医疗机构,需要全职支持的人。和苏教授深入地谈了几次,发现他创办私立医疗机构的理念,尤其是希望为患者做的事情、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我的想法也很一致。

之前在乳腺科的时候,就觉得苏教授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他对下级医生和自己的学生都很好,会给足够的机会让大家去发挥所长。我本人也比较喜欢挑战新事物,就这样机缘巧合开始了诊所的建立工作。

一开始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是全职筹备诊所的申请、各项手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我在负责,这个过程非常锻炼人,因为其间会遇到很多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是在医学专业之外的,很多状况是在医院学习和轮科的过程中从来不会遇到的。当然了,这个过程使我学会了很多医学专业以外的新的技能,还是很有收获的。

医师周刊:目前工作的成就感源自哪里?

尤秋婷:我觉得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患者的信任,因为我们很努力地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做到治疗和安慰并行,患者对我们越来越信任。她们会感谢我们,也有很多患者,走的时候就没有像在公立医院那么悲伤,有时候还会笑着和我们聊天,患者的黏性也在增加。在公立医院,可能医生因为工作量的原因不容易做到耐心和很好的态度,尤其是患者看到像我们这种年轻医生,可能会有不信任。现在在诊所就很好,医生有充分的时间跟患者沟通,患者也会更加信任医生。

另一方面,不断获得医学专业以外的技能也很有成就感,我现在在做很多诊所运营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我在乳腺癌专业上有不断的深入研究,还需要我去了解关于管理、法务、财务等各种全方位的事物。每天都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的维度增加了很多,在这个过程中也对自身的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医师周刊:对诊所的未来,您有怎样的憧憬?

尤秋婷:因为诊所和公立医院不同,诊所可以实现乳腺肿瘤的补充治疗和精准治疗,这些很重要,但在公立医院很容易被忽视。

例如一些乳腺癌患者,会有术后上肢水肿的康复问题、术后营养的问题、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的不良反应等等。过去我们往往只会关注那些致命的或者非常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会忽视营养和其他持续存在的不良反应,甚至患者也会认为这是她们应该承受的痛苦,但这些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所以诊所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帮助患者平稳度过治疗期。在未来,乳腺癌患者会有很长的生存期,我们希望她在未来的生存期内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诊所未来也会不断完善在治疗期和生存期内能够为患者做的项目。只要患者能想到的问题,我们都会努力提供解决方案,不论这些问题来于疾病本身,还是来于生活。


医师周刊:请谈谈,加入苏逢锡诊所的契机与感受。

曾敏华:我和苏教授认识很久了,我从手术室转到乳腺科工作,就是因为觉得苏教授是个没有架子的教授,对患者、同事都很亲切和蔼。这些年的护理过程中,我对乳腺专科护理的整个链条非常熟悉了。这中间,我也积累了很多患者,这些患者去了其他地方看诊后,还会回来找我,说觉得那边手法还是不好。

当时有一个患者就半开玩笑地对我说,要不她投资跟我一起开个诊所,我说我一个护士怎么可能开诊所,她让我看看家附近是否适合。小儿推拿、催乳这样的服务已经慢慢开始成熟。他的一番话提醒了我,这何尝不能尝试一下?经过一番了解,我发现的确是有市场,政策也鼓励护士上门做服务。

怀揣着这个想法,我还是继续在医院上班。突然有一天,苏教授就找到我,问我要不要来他新开的诊所。细聊中,我跟苏教授的理念是一致,就是做乳腺康复项目,而且不能急,不能给资本绑架,要以长远目光去做诊所。有了这个共识,我没多考虑就答应了。这样,我不用自己亲自建诊所,又圆了“诊所梦”。

医师周刊:请谈谈,加入苏逢锡诊所的契机与感受。

邓贺然:首先在诊所多点执业是发自于对苏教授的敬意,他是中国乳腺癌保乳手术的先行者,同时也是个布道者。在日常操作中,如果注重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保乳手术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保乳手术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考量。

苏教授坚持做保乳手术20多年,我作为他的学生,我能够感受他对患者的大爱。目前在公立医院里,对乳腺癌患者只有基本的主流治疗——手术,术后患者的很多问题,例如营养、心理、康复,目前很少有医生关注或者跟进,这一点在国内乳腺癌治疗领域里是一片“空白”。苏教授创建这家诊所的目的,就是填补乳腺癌术后的这个“空白”,希望患者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之下,有最好的术后护理,将生活上的影响降到最低。

另外,政策对于多点执业很支持,一方面我们有专业的背景,另一方面患者也有术后的刚需,加入诊所能把这两方面充分结合。

医师周刊:作为体制内的医生,您对多点执业在非公立机构有什么样的感想和心得?

邓贺然:有一点感触就是在诊所里工作会更加注重患者的感受,我们更会注重和患者的交流,关注到一些患者在公立医院不会受到关注的问题。

现在我们所做的工作,不管是在医院也好,还是在诊所也好,我们都是以患者为中心的,都是为了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他们术后的康复效果,让她们更快地恢复到正常的生活。所以我现在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到我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她们能正常地生活、工作、享受天伦之乐,这也是我做医生的初心。

TA们还说


来源:医师周刊
原创: 医师周刊编辑部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广州苏逢锡专科门诊部有限公司 粤ICP备19094541号
扫码了解乳腺肿瘤最新资讯
×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