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仙丰碑 (第三期) 苏逢锡:病人说他能“震住”乳腺癌

发布时间:2019-08-14

 

南岭苍苍,珠江泱泱,
百年老院,似水流长。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作为中国首家西医医院,自1835年创建后,几经变迁,数度易名,风雨兼程,凝聚几代心血,终攀医学高峰。上世纪中叶,一批批医学泰斗投身我院。他们扎根在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上,面对着种种沉疴宿疾,决心要“除百姓之疫病,创医术之辉煌”。他们以岁月为笔,以热血为墨,书写着大医精诚的精神。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他们信念如磐,大爱仁心,将毕生精力倾注于医教研事业,铸就了一座座巍峨的时代丰碑。

为传承一代医学大家“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和精益求精、诲人不倦、金针度人的师者风范,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砥砺前行。让我们走进一位位医学泰斗的人生故事,体会逸仙的大医精神。

 

苏逢锡


苏逢锡,二级教授,我院乳腺肿瘤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名医。

苏逢锡是乳腺癌保乳手术的国内顶尖专家,从事乳腺癌40年,主刀乳腺手术一万台以上,诊病15万人次以上。擅长早期乳腺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特别是(精准)保乳手术(疗效达国际水平),包括标准保乳、整形保乳和切乳性保乳手术(如皮下切除,假体植入重建乳房等),用最小手术创伤根除肿瘤,在国内率先开展乳腺癌保乳根治术和保腋窝手术,并将肿瘤整形手术与保乳手术融合,乳腺癌保乳整形技术在国内领先并达国际水平。保乳率达50%以上,国内领先。国内率先开展(美蓝法)腋窝哨兵淋巴结活检手术,保腋窝率近50%。擅长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和解救治疗,在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包括早期乳腺癌术前/术后辅助治疗和晚期复发转移乳腺癌解救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还未见到苏逢锡教授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13楼病区刚好有几个病人在闲聊。“苏医生啊,我感觉他就像老虎,能震住这个病。他给我底气,他是治这个病的‘第一把刀’,在他这儿看病我放心。”另一个病人说:“苏医生不一样,他很有趣,每次听他说话心里都感觉很宽慰。”第一次见苏逢锡教授,是在医院逸仙楼13楼乳腺科。上午9时许,他正带着一组学生查房。他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目光灼灼,眼神坚毅有力。虽然从事乳腺癌已有40年,却依旧精神奕奕,满头黑发,走起路来步履生风。他走在一群学生前头,背影宽厚稳如泰山。他在病床前俯身与病人询问交流,嗓音略显浑厚粗犷更有斩钉截铁、坚定无比的力量。

 

▲苏逢锡工作照

 

 

8年门诊,荆棘漫漫

历史变迁总会在一代人身上刻下烙印,对于青年时期的苏逢锡来说,这道印记就是他“工农兵学员”的身份。“文革”时期,我国从1966年大学停止招生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10年间,大学新生直接从工人、农民和士兵中推荐产生,而不是通过高考,全国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万基于推荐制的大学生,这些学生被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苏逢锡便是这90多万青年学子中的一员。“文革”后,“工农兵学员”的学历受到争议,国家承认其学历为大学普通班毕业,而很多人却认为“工农兵学员”只是普通专科学历。当时,中山医临床已经不招收“工农兵学员”。1978年,作为“工农兵学员”的苏逢锡因一心想做一名外科医生而多次尝试说服老师给他一个机会,这样的坚持一直持续到毕业分配前。一天,凌晨5点钟,苏逢锡又一次鼓起勇气叩响了年级教导员李年海的大门。这次,李教导员告诉苏逢锡,由于他的成绩优秀和他对外科的决心、诚意和坚持,学校把他分配到了中山二院外科,那是当年全年级唯一的外科名额。

苏逢锡说:“我就是那种只要这件事情有可能,就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实现的那种人。做外科医生是我的梦想,不达目的我不会罢休。”

苏逢锡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留校进入中山医,但是一到医院却因为自己“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被分到了门诊去“打基础”,这一“打”就是8年。这期间,苏逢锡因为“工农兵学员”的身份经历了许多坎坷,也因为各种原因错失了读研的机会。然而,苏逢锡并没有因为赌气而放弃在医院的工作机会回到江门,他始终坚持一定要在最好的平台,做自己最喜欢的外科。于是,苏逢锡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用自己的努力为梦想积蓄力量。他暗下决心,越是不顺,自己越是要努力。

 

苦尽甘来,芬芳满园

 

普通人在经历挫折之后往往一蹶不振。苏逢锡却像掌舵的水手,敢于与汹涌的波涛搏斗,并努力扼住命运的喉咙。这段时间对他而言,既是挫折,也是宝藏。如今,他感谢那八年的门诊时光,让自己的斗志更加得到激发和磨炼,让基础打得坚如磐石。他不达目的坚决不罢休的精神,使得他在求学和致力于乳腺专科的道路上有着如铁的步伐,每一步都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医术也得到快速提升。

1988年,已经在工作了10年的苏逢锡终于有机会重新掉回到病房担任住院总医师。而他的积极努力,打消了从国外回来的区庆嘉主任对 “工农兵学员”不好的印象,在学术委员会上,破格将苏逢锡提为主治。这可能是当时中山医历史上第一个主治职称先过学术委员会,后填表格补办申请手续的特例。因此,在门诊潜心埋头苦干的苏逢锡更加努力工作、学习。

在工作中,苏逢锡发现,普通外科专业中,肝胆、胃肠疾病已经得到特别的关注并形成专业,唯独乳腺病人得不到关注和重视。于是,建立乳腺专科的想法正在苏逢锡心中萌芽。

苏逢锡具有卓越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并一直走在学科创新的最前沿。1998年,在当时医院副院长、普通外科主任陈积圣教授的支持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由苏逢锡首创设立乳腺专业小组,其后苏逢锡和留学归来的宋尔卫联合创立该院的乳腺肿瘤专科,共同扛起专科建设的大旗,将一个仅有4个床位的小专科打造为享誉国内外的乳腺肿瘤中心。

 

 


 ▲苏逢锡在查房

 

苏逢锡强调:“没有创新就没有这个科室,科室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是科室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点。”1990年,苏逢锡创办乳腺专科门诊,开辟了新的专科领域;1998年设立乳腺外科病房,苏逢锡终于有了4张属于乳腺专科的病床;2004年,苏逢锡被任命为乳腺、甲状腺和血管外科主任;2007年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这一年乳腺专科在行政上正式独立,苏逢锡任专科主任;2010年乳腺肿瘤医学部成立,苏逢锡为首任主任。直到2016年乳腺专科搬至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的逸仙楼,苏逢锡、宋尔卫共同创立的乳腺专科终于从最初的仅有4张病床发展到具有112张病床的乳腺肿瘤医学部。乳腺肿瘤医学部集乳腺肿瘤预防、诊断、内外科治疗和研究为一体,体现了“以器官分专科”的新理念,是国内最早的一体式乳腺中心。在苏教授的悉心培育下,乳腺专科从小小的婴孩一路茁壮成长为成熟有力的青年。

 

识人惜才,共创传奇

在工作中,苏逢锡教授任人唯贤,爱才惜才。在谈到人才引进时,他说:“有才能的人一定要举荐出来让他得到应有的重视,发挥更大的作用,整个科室需要这样优秀的人才。”他从整个科室的大局出发,向中山大学力荐在哈佛留学的宋尔卫。2000年,宋尔卫在中山大学获得外科博士学位。1999-2001年和2002-2004年,宋尔卫分别被医院派往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CBR生物技术研究所进行博士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1月被中山大学聘任为研究员。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的研究成果曾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2003年度十大科技突破”。到2008年10月份,宋尔卫发表的论文被国际上同行引用超过1200次。在苏逢锡的心目中,宋尔卫在乳腺专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人可替代的。这样一个学术成就斐然的青年才俊深深吸引到苏逢锡,他力排众议无论如何将宋尔卫留下。宋尔卫虚怀若谷,在科研领域颇有见地,他成为苏逢锡工作中最得力的搭档,生活中最合拍的朋友。有人说他们是当代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两人坐镇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共续佳话,共创佳绩。

 

 


 ▲苏逢锡(左五)与宋尔卫(左四)

 

此后,苏逢锡与宋尔卫精诚合作风雨同舟,两人亦师亦友带领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专科取得一系列辉煌成绩,如1998年,团队成功完成了第一台保乳手术。当时国内没有经验,于是苏教授只能一点点啃下Fish、Veonesi两位国际乳腺癌治疗领域大师的专业书籍。苏教授时常挑灯夜战做了大量笔记。在看书学习之后,苏逢锡教授按照手术标准和流程边学边反复做,多年的经验积累为他后来成为乳腺专科“第一把刀”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癌保乳率也达到了57%,居全国领先水平,保乳率与欧美国家相当,无病生存率与欧美国家相当的好成绩 。此外,在苏逢锡和宋尔卫的带领下科室开创了标准保乳、肿瘤整形保乳、保乳性切乳、前哨淋巴结活检等重大技术突破。在管理方面,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专科首创国内疾病管理师制度,对乳腺疾病进行从预防、保健、诊断到治疗、随访、康复和病人教育的全程管理和一站式服务。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他坚持创新进取的精神、远大的格局、极强的事业心和对病人的责任心。

 

 

初心不改,凤凰涅槃

苏逢锡前半生一边在布满荆棘的山路上攀登,一边采拾着鲜花。他不达目的坚决不罢休的精神,使得他在求学、和致力于乳腺专科的道路上有着如铁的步伐,每一步都留下了坚实的脚印。纵观古今,凡是历史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风流人物,无一不具有凌云之志和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毅力,而苏逢锡正是如此。

如果说苏逢锡经历的磨难是不可褪去的芒刺,那他取得的一系列卓越成就是娇艳的玫瑰;如果说艰苦卓绝的历史环境和历史际遇是火焰歌舞的熔炉,那苏逢锡的坚毅品质便是淬火的刚石。从医40余年,苏逢锡经历一系列磨炼,也取得卓越成就。苏逢锡不仅手创了乳腺肿瘤中心,还担任了首届广东省医学会乳腺分会主任委员、首届广东省医师协会乳腺专科主任委员、中国百万妇女普查工程广东省首席专家、中国医师协会乳腺疾病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乳腺甲状腺血管专科主任、乳腺专科主任,并荣获传承广州文化的“100双手”称号 。此外,苏逢锡教授主编《乳腺癌保乳治疗学》,被推荐为国内乳腺专科医师必读专业书之一。2018年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乳腺癌保乳治疗,苏逢锡2017观点》成为热销的专业书籍。

 

 


 ▲苏逢锡(左四)荣获传承广州文化的“100双手”称号

 

青年时期的磨炼使苏逢锡一度陷入困境,也让他在一次次挫折中不断成长。苏逢锡说:“英雄莫问出处,这个年代虽然给我们这一代人更多挫折和困难,但是也历练了我们。‘文革’期间没有学英语的机会,我们读大学时,才开始学ABC,毕业后,我便加倍努力,每天在家里看书。1979年那时医院没有电视机,我就每天下班后坐班车,到肿瘤医院研究所去听电视讲座。到了1985年,我又每天晚上听‘美国之音’,很艰辛地学习。学到1993年,研究生不给读了,英语却够用了,我就开始潜心搞专业。”

苏逢锡如涅槃的火凤,过往的经历现在看来是一笔财富,但却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重来一遍。年轻时的困顿和痛苦一如苏逢锡取得的成就一样,如明珠般璀璨夺目。多年以后,苏逢锡辩证看待过往的坎坷,也正是这些经历让苏逢锡有更为开阔达观的态度:“没有人会一辈子顺风顺水,也没有人一辈子曲折坎坷。我相信否极泰来,所以在顺境中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在逆境中又心怀希望,人生就是一道道坎,过去之后就顺利前行,总体而言我的人生是螺旋式的上升。”

 

良师益友,言传身教

陈凯是苏逢锡第一位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今年是他跟苏逢锡的第九年,在他眼中苏逢锡有几个很显著的特点:“第一个是大气,对所有东西有极大的包容性,老师的包容性成就了很多人。在讨论学术问题时我们时常会不由自主地争论起来,声音可能会很大,老师对此并不介意还向其他人解释我们是在讨论问题。另外一个是他善待学生,我们圈子里都知道,他不会给学生太大压力,  鼓励学生自由发展。”

 


 ▲苏逢锡与学生

苏逢锡的博士赵健丽回忆:“他是我见过的最有趣和最有人格魅力的教授。他不拘一格的工作方式和幽默风趣的人格魅力不仅得到全科人的喜爱和尊重,而且还收获了大批的患者粉丝。苏教授经常询问患者治疗后的心理感受,鼓励她们重拾自信,勇敢面对生活。我还记得当时有一位年轻患者在查房时询问苏教授,乳腺手术后有一道疤痕,她觉得自己变丑了很多,怎么办?苏教授安慰她说可以在疤痕处纹个自己喜欢的图样,又漂亮又性感。患者立马破涕为笑。我觉得这就是苏教授的魅力,他不仅帮患者一起战胜癌症,而且帮患者积极的面对生活!”

苏逢锡随和、有趣,对待学生极其用心,学生们评价苏逢锡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业导师,更是他们的人生导师。

 

 

胸中有爱 拥抱生活

除了对工作怀有无限热忱,苏逢锡也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充满生活趣味的人。苏逢锡极喜欢旅行,因为工作会议和学术交流苏教授曾多次到达瑞士、德国等国家,但因工作原因每次都是匆匆成行,甚至都没有时间留下一张照片。谈及以后的生活规划,苏逢锡说:“有机会的话我还是想再去这些地方,以旅行的心态去看看这个地方的风景和文化,我有很多东西想去尝试,以后退休了可以一件件去实现。”

苏逢锡也对大自然,动植物充满热情。苏逢锡家中有一方小院,院中种满了花草果木,也养了一潭金鱼。在日常工作之余,他会亲自打理这些苗木,观赏这些小生命,体悟它们抽芽、含苞、开花结果的生命张力。苏逢锡的学生曾提到苏教授对树木极其喜爱,在一次外出的学术会议之后,苏教授曾独自驾车赶往当地花木市场扛回自己心仪的小树苗。

苏逢锡曾对他的学生们说,待他退休之后,学生们也都成了科室的骨干,必然会因工作繁忙而无法经常看望他,为了寄托对学生们的挂念,他就在家中的小花园中种满小树苗。这些小树苗根据他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来命名。每天给它们浇水,看着它们成长就像是看着自己的学生在医学领域不断拔节生长,开花结果造福更多病人。

 

统筹、编辑:党办
文案:学生记者夏漫漫
指导老师:南方日报知名记者、主任记者  曹斯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广州苏逢锡专科门诊部有限公司 粤ICP备19094541号
扫码了解乳腺肿瘤最新资讯
× close